“三米之乡”的蜕变:滦南农业现代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赢实践
在渤海之滨、冀东平原上,有一片富饶的土地——滦南,这里被誉为 “三米之乡”,大米、海米、花生米闻名遐迩,在农业现代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浪潮中,经历了一场华丽的蜕变,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。
滦南大米,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其品质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。滦南县地处北纬39度,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。这里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,依托特殊的退海地理环境,以及矿物质含量极高的土壤,借助天然滦河水浇灌,所生产稻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,颗粒匀净、富有粘性、糯软香喷、适口性强。滦南县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,柏各庄、杨岭、胡各庄等地开始进行水稻育苗试验,开启了现代化水稻种植业的新篇章。近年来,随着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水稻栽培管理技术的提高,水稻生产发展很快,种植面积最高发展到2.1万公顷。“滦南大米”更是获得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
滦南海米,产于滦南县南部沿海的南堡,柏各庄一带,至今己有400多年的生产历史。滦南沿海区域海水盐度适中,浮游生物丰富,为虾米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,孕育出的虾米体型饱满、肉质紧实、味道鲜美。滦南县凭借其沿海优势,加工出了鲜美可口的海米。这些海米营养丰富,富含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,风味独特,深受消费者喜爱。此外,当地还开发了虾油、虾酱等延伸产品,进一步丰富了海米产业的内涵。
滦南花生米产业同样是滦南县的一张名片。滦南县中西部、北部地区花生种植历史悠久,因土质沙性、光照充足等自然条件的优势,适宜花生种植。滦南县花生以个大、果白、皮薄、籽粒饱满富有光泽著称,所产花生既可榨油、炒食、煮食,又可做馅、制作花生酱、加工酥糖等食品。它在国际市场被誉为“东路花生”。曾经,花生种植户们分散经营,各自为政,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。如今,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,花生种植逐渐走向规模化、标准化,加工企业不断升级技术,生产出的花生米颗粒均匀、口感醇香,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、榨油等领域,产品畅销京津冀地区。
然而,“三米之乡”的蜕变并非一蹴而就。在华丽转身之前,为了打破农业产业结构单一、生产方式落后、产业链不完善的瓶颈,滦南县紧紧把握“京津冀协同发展”和“农业高质量发展”两个关键词,充分利用区位、交通以及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优势,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。
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引入,为滦南县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,如精准农业和智能农机,滦南县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。同时,绿色发展理念的实现,也有助于农业的可持续性,减少了环境污染。信息化则优化了农业产业链,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与竞争力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下,滦南县积极对接京津市场,拓宽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。河北净菜进京“六进”活动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。通过这类活动,滦南县的农产品得以直接进入北京市场,不仅丰富了京津“菜篮子”,也带动了当地特色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。
如今的滦南,“三米”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化、产加销模式。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,从原料生产到精深加工,每一个环节紧密相连,产业链不断延伸,附加值持续增加。“三米之乡”不再是简单的农产品产地,而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,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共赢局面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行,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迈进。
国际品牌资讯-,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-mail:1308654573@qq.com,我们将立即处理。